热门文言文 文字解析

召公谏厉王弭谤原文及注释加翻译

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是春秋时期文学家左丘明创作的一篇散文。这篇文章文字简明,结构严谨,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《召公谏厉王弭谤》 及译文,希望大家喜欢!

原文

厉王虐,国人谤王。邵公告曰:“民不堪命矣!”王怒,得卫巫,使监谤者,以告则杀之。国人莫敢言,道路以目。王喜,告召公曰:“吾能弭谤矣,乃不敢言。”邵公曰:“是障之也。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。川壅而溃,伤人必多,民亦如之。是故为川者决之使导,为民者宣之使言。故天子听政,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,瞽献曲,史献书,师箴,瞍赋,蒙诵,百工谏,庶人传语,近臣尽规,亲戚补察,瞽、史教诲,耆、艾修之,而后王斟酌焉,是以事行而不悖。民之有口,犹土之有山川也,财用于是乎出;犹其原隰之有衍沃也,衣食于是乎生。口之宣言也,善败于是乎兴,行善而备败,其所以阜财用、衣食者也。夫民虑之于心而宣之于口,成而行之,胡可壅也?若壅其口,其与能几何?”王不听,于是国莫敢出言,三年,乃流王于彘。

注释

①厉王: 周厉王,名胡。约公元前850年在位。谤:批评、指责。②召公:即召穆公,名虎,厉王的卿士。③弭: 阻止。④鄣(zhang): 通 “障”。阻塞。⑤列士: 较低级的官员。瞽 (gu): 与 “瞍”、“矇”都是指盲人,瞽是宫廷的乐官太师,瞍无眸子,矇有眸子。史: 史官。书: 典籍。师: 乐官少师。箴: 一种规劝的言辞。赋: 与 “诵”一样都是朗诵的意思。百工: 从事各种工艺的人。亲戚: 指与王室同宗的人。耆艾: 古代五十岁以上为艾,六十岁以上为耆,这里统指老年人。修: 劝诫。⑥原隰(xi): 高而平坦的土地叫原,低湿的土地叫隰。衍沃: 低而平坦的土地叫衍,可以用水浇灌的土地叫沃。⑦阜: 丰盛。⑧流: 流放。彘: 地名,在今山西省霍县。

译文

周厉王暴虐无道,国人都指责他。召公报告说:“民众承受不了了。”厉王很生气,找来卫地的巫师,派他监视指责天子的人,卫巫报告后便杀掉他们。从此国人没有谁敢说话,路上遇见只用眼色来示意。厉王很高兴,对召公说:“我能禁止诽谤了,这些人不敢讲了。”召公说:“这是你堵住了他们的嘴巴。堵住民众的嘴巴,比堵塞河流还要可怕。河流若被堵住而决口,伤害的人一定多,民众也是如此。因此治理河道的人要排除堵塞,让水流畅通,治理民众的人要引导百姓说话。所以,天子处理政事,要让列卿列士献呈民间诗歌,乐官献呈民间乐曲,史官献呈史书,师氏进箴言,瞍者朗诵,蒙者吟咏,百工劝谏,平民的议论上达,近臣尽心规劝,宗室姻亲补过纠偏,乐官、史官施行教诲,元老重臣劝诫监督,然后天子再斟酌取舍,因此政事才能施行而不与情理相违背。民众有嘴可以说话,好比土地上有山岭河流一样,钱财开支就从这里产生出来;好比高低起伏的大地上有平川沃野一样,衣服食物就从这里产生出来。能口出议论,政事的好与坏能借以反映,才可做好事而防止坏事,方能使财源旺盛、衣食富足。民众心里所考虑的在口头上流露出来,这是很自然的行为,怎么可以强行阻止呢?如果堵住他们的嘴巴,那末还能支撑多久呢?”厉王不听劝告,于是国都里没有人敢说话,过了三年,国人便把厉王放逐到彘地去了。

鉴赏

本文记述召公劝谏周厉王不要阻止百姓指责朝政的过失,而厉王不听劝谏,最后被流放。文章的主体是召公的劝谏,而召公的劝谏是通过一个形象生动的比喻进行的,他把百姓说话比作河流,不让百姓说话就像企图堵塞河流一样,而堵塞嘴巴比堵塞河流的害处还要大。然后再正反对照,并且结合比喻说明堵塞与引导的利害关系,突出正面意思,则其害处自然清楚易晓。最后只用简单的两句话,指出厉王以身试法的结果。本文提出的 “防民之口,甚于防川”成了千古名句。文章的结构和语言都十分简洁,行文很有气势,能将生动的比喻与透辟的说理结合起来,颇具说服力。